蛋白煮样后变沉淀?4℃保存的“坑”与解决秘籍
Fri Sep 12 00:00:00 CST 2025毕合生物|MBC新闻编辑
做实验的时候是不是经常遇到这种烦心事:蛋白煮样后放在4℃保存,过段时间就出现白色沉淀或者变粘稠了。这到底是为啥呢?超实用的解决方法!
蛋白煮样后变沉淀,背后的原因竟是这些
首先得知道,Loading Buffer里含有SDS(十二烷基硫酸钠),它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。SDS的溶解度可随温度降低而显著下降哦。当环境温度低于临界析出温度(通常为15-20℃,具体取决于浓度)时,SDS单体溶解度会急剧降低,胶束解离就会析出白色絮状沉淀。特别是在低温条件下,SDS分子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增强,形成不溶性聚焦体。比如在色谱柱中,流动相温度低于SDS临界温度,析出的SDS可能堵塞柱体,影响分离效果。
那为啥蛋白煮样后,放置4℃保存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白色沉淀或变粘稠呢?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:
1. SDS-蛋白质复合物的不稳定性
虽然SDS能帮助变性的蛋白质溶解,但这种溶解状态并不是绝对稳定的。特别是对于疏水性强的蛋白质(膜蛋白)、部分变性不完全的蛋白质以及浓度很高的蛋白质样品,更容易出现不稳定的情况。
2. 温度降低(4℃)
温度降低会减弱分子热运动,使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更加容易发生。要知道,疏水相互作用在低温下会减弱,但并不会完全消失。主要是因为低温会降低SDS的溶解度,使得一部分SDS分子从蛋白质-SDS复合物上脱离。
3. 时间因素
随着时间的推移,SDS会逐渐从蛋白上解离。虽然这个过程很缓慢,但是一直在持续。一旦SDS的“保护层”变薄或出现空缺,那些暴露出来的疏水区域就会相互“寻找”并聚集在一起,通过疏水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。这种聚集体慢慢形成,最终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絮状物沉淀,而这种沉淀是变性的、聚集的蛋白质混合物。
4. 其他成分的影响
上样缓冲液中通常含有甘油,它们主要用于增加样品的密度,方便上样。而甘油在低温下,粘度增大,可能会促进大分子聚集体的形成和沉降。
遇到沉淀别慌,这些方法帮你搞定
要是遇到蛋白煮样后出现沉淀的情况,别着急,试试这些方法:
1. 再次煮样
一般情况下,可以通过涡旋后再次煮样10分钟,离心后再进行上样。如果放置的时间不是很久,可以直接涡旋离心后再上样。
2. 优化保存条件️
尽量避免在4℃长期保存煮样后的蛋白样品。如果需要保存,可以考虑在室温保存,但要注意防止样品变质。或者在保存过程中适当添加一些稳定剂,比如少量的蔗糖或甘油,来减少沉淀的形成。
3. 调整样品浓度
适当降低蛋白样品的浓度,避免过高浓度导致SDS-蛋白质复合物的不稳定。这样可以减少沉淀的产生。
4. 注意缓冲液成分
在配制上样缓冲液时,注意甘油的用量,避免过多的甘油在低温下增加粘度,促进沉淀的形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