菌种传代次数为啥不能超5代?
Wed Jul 30 00:00:00 CST 2025毕合生物|MBC新闻编辑
是不是每次做微生物实验都对菌种传代次数感到困惑?为啥传代次数必须控制在5代以内?
1️⃣ 菌种传代次数为啥不能超5代?
菌种传代次数控制在5代以内,主要是为了防止菌种衰退和变异。每次传代,菌种都有可能发生自发突变,尤其是那些可能导致菌种特性衰退的突变。传代次数越多,群体中衰退型细胞数量增加并占据优势的速度就越快,导致群体表型出现衰退。比如,原本生长良好的菌株,传代过多后可能会出现生长缓慢、产酶能力下降等问题。
中国药典规定,培养基灵敏度检查所用的菌株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,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菌株因传代次数过多而引起衰退,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。这可不是随便规定的哦,而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得出的经验结论,结合了经验和理论依据,旨在确保菌种在研究和生产中具有稳定的遗传特性和生物活性。
2️⃣ 5代以内,菌种更稳定
控制菌种传代在5代以内,可以有效减少菌种的变异风险,保持菌种的遗传稳定性。传代次数过多,不仅会导致菌种的表型变化,还可能引发遗传突变。比如,有些菌种传代过多后,可能会出现形态结构改变、生理生化性状异常等情况,影响实验和生产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
遵循药典规定,严格控制传代次数,不仅能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,还能提高生产效率。使用已衰退的菌种进行生产,会影响生产效率,而把已衰退菌种作为阳性菌株进行检验,则会影响检验正确率。所以,控制传代次数在5代以内,是确保菌种稳定性和实验可靠性的关键。
3️⃣ 超过5代,风险大增
虽然并不是绝对禁止使用5代以上的菌种,但超过5代后,菌种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会受到威胁,容易导致问题的出现。只有当经过5代传代后,菌种的形态结构、生理生化性状等仍然保持不变时,才能考虑继续使用。然而,在实验过程中,过多传代仍然是不建议的,因为这会增加变异和风险的可能性,相当于“自取其祸”。
超过5代后,菌种变异的风险会增加,可能会导致菌种的表型变化、遗传突变和污染的可能性增加。比如,原本不产孢子的菌株可能会突然开始产孢子,或者原本对某种抗生素敏感的菌株可能会变得耐药。这些变化都会影响实验和生产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
4️⃣ 如何正确保存菌种?
为了延长菌种的保存时间,建议采用低温冷冻干燥、液氮贮存、超低温冷冻等方法保存菌种。这些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菌种的代谢活动,减少变异风险,确保菌种的稳定性和纯度。比如,低温冷冻干燥法可以将菌种在极低温度下快速冷冻,然后在减压下利用升华现象除去水分,结合了低温、干燥和除氧的优点,适用于大多数微生物,保藏时间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。
标准储备菌株可用于每月或每周1次转种制备工作菌株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冷冻菌种一经解冻转种制备工作菌株后,不得重新冷冻和再次使用。因此,在进行菌种传代时,除了控制传代次数在5代以内外,还应严格遵循正确的菌种保存方法,以确保菌种的质量和稳定性。
5️⃣ 实验室操作,如何确认菌种代数?
在实际操作中,确认菌种的代数是一个重要的任务。当实验室接收到菌种时,可以将接收到的菌种作为0代,并进行形态学鉴定和生理生化特性检测,评估菌株的活力。如果鉴定结果正常且菌株没有问题,即可将此批菌株确定为F0,即母代菌种。然而,需要明确的是,这些菌株并非药典中规定的0代菌种。在实际操作中,建议实验室对接收到的菌株进行详细记录和标记,包括来源、接收时间等信息,以便追踪并确认菌株的代数。
通过严格的记录和标记以及定期进行鉴定和检测,可以更好地管理和监控菌种的代数,确保传代次数控制在规定的5代以内。这样不仅能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,还能提高生产效率,避免因菌种变异带来的麻烦。